鸿图哲理故事:孟子教育公孙丑,故事
唐朝诗人皮日休写得一手好文章,但他的长相却令人不敢恭维,因为他有一只眼睛非常地不雅观。 一次,皮日休去参
春秋战国时期,鲁平公听说孟子的学生乐正子是个贤德又有才气的人,有意授予他官职,请他辅助治理国家。
孟子听说后,非常高兴。
孟子的另一个学生公孙丑不以为然,以为这事太平时,以为这没什么了不起的。
他问孟子:“鲁平公请乐正子去帮他治理国家,是因为乐正子很顽强吗?”
孟子说:“不是。”
“那是他很伶俐很有主意吗?”
“也不是。”
“那是他见识广吗?”
有一天,子贡去参观腊祭。孔子对子贡说:你看,乡亲们在参加腊祭时,很快乐,有的人喝得大醉,简直疯狂极了。
孟子答道:“也不是。”
“那他凭什么本领去治理好鲁国呢?”
孟子说:“乐正子的最大优点是善于听取好的意见,并能实时采取准确的意见和建议。”
“能够听取好的意见就能治理国家吗?”
孟子看着公孙丑很不佩服的样子,想好好地教育教育他,说道:“你知道治理国家最为主要的是什么吗?最主要的就是善于听取好的意见,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才不致闭塞,这样治理天下,是能游刃有余的,更何况治理小小的鲁国呢?
“若是不善于听取好的建议,总是排挤他人,自以为是,那就总会说:‘呵呵,我早都知道’,这狂妄的声音和神色就会把别人拒于千里之外,有才气的人止于千里之外不来,他们的好建议也就听不到,时间长了你就会酿成孤苦伶仃,那些攀龙趋凤、专好拨弄是非之人就会笼罩你。
“同那些挑拨是非、攀龙趋凤之徒在一起,要想把国家治理好,能做获得吗?”
公孙丑听完后,面带愧色,再也没说什么。
哲理点拨: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,提出意见的深度也就不一样。只有善于采取差别的意见,借鉴别人的智慧,才气成就一番事业。
春秋时期,梁国有一个君王,他从上任开始,就发誓要把国家治理好。因此,他每日兢兢业业,费了不少的心思。 他